有些人说用人就该看本事,不要纠结名声。刘邦手下周勃、灌婴这些老班底,时常凑一块议论新来的人。陈平刚到的时候,质疑声不少:“这样的人能用吗?人品不太行吧。”不过刘邦倒没急着下结论,他把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请过来问话。魏无知举了个例子,“眼下这个局面啊,不拘一格用奇才,要看这人能解决什么问题,别顾着清谈人品。” 刘邦点点头。其实刘邦嘴上同意,心里怎么想就没人知道了。你说,有能力和品德到底哪个更要紧?
陈平有对手,也有人给他背书,全凭机敏混出一个位置。刘邦这个人,其实脾气古怪,小心眼是半点不假。年轻时到嫂子家蹭饭,一声锅响,嫂子说家里“没有粮食了”,不愿意多做。刘邦暗自咬牙。这样的人,到底记仇不?做了皇帝后,大封亲戚独缺了嫂子的儿子刘信,嫂子争吵无果。刘邦终于懒得理,封了一个“羹颉侯”,就是锅没东西的侯。再配一块荒山给他,等于画个圈圈诅咒。这法子,够损。可封赏和报复,谁来界定分寸?
展开剩余82%说刘邦自私吧,可有时候还挺懂安排。大权面前,任人唯贤,关键就这骨气,也许偶尔带恶作剧色彩,但皇帝嘛,能糊涂到哪里去?
有人觉得,一路白手起家的刘秀厚道才立得久。事情真这么简单?大伙儿常说刘秀“厚道”、种种地、老实人。起义时让马,不争坐骑。抢马混乱,刘秀自个让了出去,自己骑头牛,旁人还真服。这种细节,说到底是演出来的?起初 followers 不多,刘秀站出来“造反”,乡亲们一看老实人下场,纷纷追随。偶像光环其实得靠团队动作,没有光环都没人信。
刘縯常笑话弟弟没温度,不想事情后来又完全倒过来了。“稳重的,敢豁出去,靠谱”。一拍桌子,队伍变大了。可厚道真的能保命还是能拉队伍?搞不清,有般人厚道就是因为还没到机会。有时候“厚道”反而成了工具。
其实胆量才最要命。隋文帝杨坚大家说得像捡来的皇位,可哪有什么天上掉馅饼。北周朝局乱,皇室警惕,赵王宇文招请杨坚吃饭。心里打算盘,桌上摆刀,手里是匕首,做的又是杀人菜。杨坚自带酒菜,他见惯大风大浪,一顿饭命都悬着,还是陪笑吃完。跟着混的元胄,大将军,也练得一身能耐,关键时候拆招防刺。这些事,真有人信命、有人信意志,左右都能解释得通。
后来杨坚夺权,心狠手辣。听不得反对,在处理宇文家族时,个个心腹通气,只有李德林冒一句:“是不是不太妥?”杨坚爆粗口,根本不让这个书生插话。这哪里还剩下什么“君子气”?创业其实就靠狠。不狠一点,吃不下那口饭。生死都是放在案板上的赌注。
唐太宗李世民能坐稳江山,大伙儿都是讲“克己复礼”。李世民讲故事,会说:“西域人喜欢打球,我让人学,看他们表演。以为我喜欢,其实是考验自己。” 球烧了,故作决绝,这些细节带着帝王色彩。其实呢,表面上的自控——帝王都要给大伙儿看一种姿态。你说是装出来的,还是骨子里就是喜欢,也许二者都有。
赵匡胤,宋太祖,年轻时其实就是个混混,喜欢赌,打架耍赖。后来当了皇帝,性格还那样。遇到有人暗杀,“嗖”一下子箭飞来,箭射偏。左右卫士慌了,赵匡胤侧身出来,竟然喊:“再试试,尽量射我!”说这话,有种疯气,也有种蔑视。他吃惊?肯定有,不过就嘴硬。他这么做,真有一点王霸之气。
灭蜀之后,后蜀皇帝孟昶送上七色宝石夜壶,赵匡胤直接摔碎:“夜壶也装点宝石,国家肯定没救。”看到一个王朝腐败也会心生怒意,多数时候权力的审美就是简单粗暴。不知道用宝石盛饭是不是也会摔?
狠,朱元璋学得比谁都透。红巾军起家的时候,首领韩山童、刘福通一步步倒下。小明王隆而被请去南京,船沉江底,人没了。有多少事业,是赢在了最后一手狠心?朱元璋这种人,动手之前其实就已经想好退路。可又让人纳闷,这么大一场戏,到底该说谁最无情?每一步翻脸都是官场标准操作。
朱棣那也是狠出花来了。得知建文帝有异心,先表演疯癫,在街头胡来,扮疯卖傻,装疯卖傻。有一阵工夫,穿皮袄在烤炉边喊冷——太妙了。心理素质得多强!也许,治疗别人疑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摸不透你在干啥。果真,疯成这个样子,谁还敢说你真要谋反。
说到亲信,刘邦对萧何也不太讲情面。萧何劝他把闲地分给百姓,刘邦嫌弃他背后收了好处,直接关起来。又很快给放出来,嘴一张,说成是“成全你的名声”。这种话听着别扭,一招两用,他自己也自知理亏。你说到底谁高明?
刘秀在长安太学,身无分文,只有合伙买头驴拉货挣钱。如此身份,气质上却藏不住锋芒。蔡少公预言“刘秀当为天子”,众人争议。刘秀尴尬,这个时候谁信理想能实现?没钱也得退学,走一步算一步。直到后来当上皇帝,实现执金吾和阴丽华两大梦想。这人一生其实没想太多,阴差阳错,栽进了帝王的路。
建国之后,刘秀搞了“四科取士”,分品德、学识、法令、才干。官员遴选标准,看着挺讲理,其实还是要看能不能干事。连太子刘彊问军事,刘秀都不多说。也许,有的东西就是靠血脉和命,不是每个人学得来的。这样一比较,你真的分得清哪些是硬道理哪些是障眼法吗?不太确定。
杨坚少年时成不了好学生,这么简单的话有时也是答案。他成绩不佳,自己都说“看不懂书”。后来顺理成章,继承爵位,改国号“随”为“隋”,只是因为一个“辶”字不吉利。可惜这吉利不吉利根本改变不了王朝的命运。要说天命,听听就好。
李渊当皇帝时审案,被告人严甘罗说“因为穷才做强盗”。李渊于心难忍,没多说就放了。可等李轨造反派人来,李渊扣留死敌使者转天又放了。倒不是软弱,是有时候皇帝也讲点气场,有人情但手段没软。可人心这东西,拿捏不过来,本来就没标准。
唐太宗外出征伐,房玄龄留守,有人跑来打小报告说房玄龄谋反,太宗气笑,一刀把伪证人干掉。这玩笑大了点。你说这是维护权威还是君臣亲密?说不清楚,皇帝装糊涂比装聪明更难。
至于李渊和裴寂,老友记,查出没人告发,依旧和和气气,连裴寂提出告老都舍不得放。人情、权术,界线模糊,一思量,全是棋局中的斡旋和气味。
看来看去,所谓成败有时真的没有统一答案。有时候靠狠,有时候靠厚道;有的人张扬,有的人收敛;有些年笑看阴谋,有时候拼尽底线。前后都挺矛盾,讨论这些人物时,普通人只看到表皮。
所有的经验总结都不那么靠谱,细节里的真假也许都藏着写不完的故事。再多的标准,套在不同人身上,总有点儿对不上号。
谁也说不清哪条路才对,成王败寇,那种滋味,每个人只有一次体验。最终不还是一场热闹而已?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