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1之后,结合各省分布式光伏新政的发布,工商业光伏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。行业人士认为,自发自用、自投的项目将成为下一步工商业光伏的主要模式。
然而,对于真实拥有屋顶资源的业主而言,光伏电站的主要价值在于,既可以提供便宜的绿色电力,也需要这是一个可靠性的电站资产。甚至在军工、化工、精密仪器等以及纺织厂、造纸厂等场所,安全性反而超过经济性,成为决定安装光伏电站的关键。
组件选型评估新趋势
纵览当前的工商业光伏发展趋势,随着136号文与各省分布式光伏管理新政的出台,光伏走向更为细分的场景与行业成为必然。这既得益于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,同时也是基于其带来的绿色环境属性。
这意味着,后531时代,面对电力市场化的大背景,光伏电站投资必须深挖效益,组件的发电能力仍然是业主投资评估的首选。但随着应用场景的多样化,在经济性之外,组件选型的评估标准开始走向更为多样化的趋势。
譬如,2025 年 5 月 21 日,上海市虹梅南路高架的声屏障顶部光伏项目,投入运行未到满月便起火自燃,引起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反应的轩然大波。
然而这并不是特例,年初至今,国内光伏电站事故频发。从广东惠州工业园区数十米高的光伏明火,到温州屋顶光伏配电线路短路引燃厂房,如果对这些电站事故进行溯源,80%以上都是由直流侧故障引起,例如组件热斑、电气线路虚接以及直流拉弧等问题尤为突出。
而在一些物流仓储场景中,低坡度彩钢瓦屋顶使灰尘难以借助重力自然滑落;化工企业高浓度粉尘环境中,硫化物/金属微粒加速组件表面积灰;而科研园区的封闭屋顶又因安全管控限制人工清洗,以上这些场景的“积灰带”已成为发电效率与安全的双重威胁。
显然,随着光伏发展迈入新周期,市场上对于光伏设备的需求不仅仅是发电效率这样的单一指标。既需要高效率满足降低度电成本的需求,同时也要要求电站资产安全可靠、持久运行。
这意味着组件创新的方向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追求效率,转而成为集结效率、安全、成本等多维度的考量。
从宏观层面来看,在新能源向主力能源迈进的当下,光伏系统不单单是传统能源设备,更是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。然而装机量快速攀升与安全隐患并存的矛盾,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,如何解决这一矛盾,正是当下光伏企业创新的方向。
安全、发电两手抓
基于上述背景,隆基绿能率先推出了集“防起火、防遮挡、防积灰”功能于一身的的Hi-MO X10三防组件,重新定义工商业光伏场景下的组件选型标准。
在组件的“三防”功能中,“防起火”是决定电站安全与可靠的关键。
一般来说,电站发生熊熊大火,大多是热斑效应在作祟。比如落叶、纸屑、柳絮、鸟粪落在组件表面,会挡住一部分原本正常发电的区域。由于被遮挡的部分变为了电路中的耗能电阻,局部温度迅速升高至180℃以上,很容易引燃表面污染物以及接线盒线缆,让火势越来越大,最终酿成火灾。
特制模拟太阳辐照光源测试:无遮挡条件下,两块组件均在 60-70℃的表面温度区间稳定运行;模拟局部遮挡时,常规组件热斑区域温度迅速攀升至 120-130℃,最高达180℃,Hi-MO X10三防组件仅为80℃
通过上述对比实验,可以更直观量化Hi-MO X10三防组件是如何通过“降温”来“防起火”的。实际上,Hi-MO X10三防组件在防火性能上的这一表现,源于 HPBC 2.0 技术独有的旁路二极管结构设计,每块组件约有21600个类旁路二极管单元,这种精细化的电路布局,能实现遮挡情况下的 “低电压弱导通” 。这样一来,组件的发热功率会随之降低,安全性也就提高了。
不仅如此,如果说防火功能是保障组件可靠性的铜墙铁壁,那么凭借HPBC 2.0 内置的这一套旁路二极管技术,Hi-MO X10三防组件也具备在遮挡情况下降低功率损失,进而提高发电量的核心功能:即通过可以让电流自主绕行受阻区域,从其他路径绕道分流,进而将被遮挡的组件功率损失控制在 8% 以内。
实证数据也凸显了BC产品的防遮挡性能。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在隆基 BC 二代技术海南实证项目报告中指出:HPBC 2.0 的电池技术,在动态遮挡环境下,发电量高出 11%;在静态遮挡条件下,发电增益则达到 32.63%。据了解,近日隆基Hi-MO X10系列组件已获得全球知名三方检测、检验、认证机构,TÜV莱茵抗阴影遮挡A级认证。
室内弱光环境的悬浮球实验:模拟中心遮挡后,常规组件(右)因电流骤降导致球体迅速下落,三防组件(左)功率输出稳定
防遮挡的优势在工商业屋顶场景中也转化为显著的空间利用效益。以 1 万㎡典型屋顶为例,三防组件较 630W 的 TOPCon 组件多装 6%,等效屋顶利用效率提升至 1.2 倍。尤其当炮楼、女儿墙等障碍物限制安装时,Hi-MO X10三防组件仍可多铺设10%的面积,提升电站发电量。
Hi-MO X10三防组件对于工商业场景的发电量贡献还不止于此,在组件封装的创新环节,三防组件借助流体力学重构实现了技术突破,采用了短边无 A 面的设计,平滑弧面的流线型边框使雨水冲刷速度提升 3 倍,灰尘随水流直接滑落,从物理机制上消除积灰带形成的湍流区。
从数据来看,“当 9厘米宽的积灰带在组件边框形成时,单块组件发电量骤降 23%,因组串串联特性,整个发电回路的效率也会同步衰减 23%。一座 10MW 电站每年会因此损失约 52 万度电”,据介绍。
隆基 Hi-MO X10三防组件基于这种创新边框工艺的设计,单块组件发电量较常规组件提升2%以上,既减少了热斑风险,又降低了运维成本,同时具备防积雪功能。在多粉尘的化工园区、低坡度的物流仓库等典型场景中,该技术已通过多地域气候验证,成为工商业光伏抗积灰的标杆方案。
三重防护下,Hi-MO X10三防组件的实证发电数据也彰显其优异性能。根据山东某实证电站6月9日-6月16日数据,三防组件相较于主流组件,单瓦发电量可高出3.45%,其中日最高发电量单瓦增益为4.1%
眼下,光伏组件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效率比拼,推向包含热安全性、环境适应性、长期可靠性的综合性能竞争深水区,从 “价格竞争” 转向 “价值竞争”。
为了推动 “三防” 概念在工商业光伏选型中得到广泛应用,隆基目前正联合经销商合作伙伴,共同推广相关技术价值。这种从技术创新到价值普及的全链条布局,不仅有利于巩固产品的标杆地位,更能推动光伏产业从 "效率优先" 向 "安全与效率并重" 的发展范式升级。
责任编辑:剑锋金
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